通过手机APP或电脑输入经纬度,就能够查出某一地理位置处于哪个生态功能区、是否有环境容量、能否新上建设项目。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湖北省宜昌市,却是现实。
“我们所处位置属于生态功能红线区、水环境质量红线区和大气环境质量黄线区。因为属于红线区,所以此地不可以新上项目。”在宜昌市巩河水库岸边,宜昌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晓东肯定地告诉记者。在他的手机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图。
2015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环境总规),通过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开发红线,对城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设施建设实行强制管理,对宜昌市未来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当前,宜昌市正依托环境总规,全面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完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好三峡水库和长江中上游节点地区的环境安全与生态平衡。
“宜昌冬季刮东北风、夏季刮东南风。而‘十一五’以来,高耗能、重化工产业逐步向宜昌东部转移和集聚,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向市区迁移扩散,造成城市雾霾频发,治理压力增大。”宜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陈安说:“而这种产业布局引发的城市环境问题将通过环境总规的实施得以化解。”
根据环境总规,宜昌东部工业集聚区要合理利用区域环境容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条件,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调控园区工业产业类型与规模,特别要限制火电、冶炼等废气排放量大的行业和企业。
宜昌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位于长江中上游交界处。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创新步伐加快,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措施趋紧,长江中游地区正成为装备制造、石化化工、钢铁冶金等产业转移、集聚发展的重要承接区。作为资源型城市,宜昌经济发展依托化工、电力、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扭转,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对资源、能源需求量大,污染物排放压力依然较大。同时,用地需求与供给矛盾日趋尖锐,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区、城市绿地及山体、水体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面临被侵占的风险日益增大。
为保障城市环境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昌市政府决定编制实施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工作于2013年1月启动,2015年1月,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年)》议案。
环境总规遵循环境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际出发,以保障辖区环境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根本,实施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开发红线的“三线管控”战略:生态功能红线对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保护,禁止大规模工业和城镇开发活动,以保障全市生态服务功能,维护全域生态安全格局;环境质量红线实施水和大气的分要素管理,对不同区域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分级管控,禁止破坏水环境、大气环境功能的行为,以维护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安全;资源利用红线测算了全市水资源及土地资源承载力上线,分析了水环境及大气环境承载力上线,并提出了相应调控措施。
而对于生态功能红线,以及水环境质量红线、大气环境质量红线,在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的宜昌市,又分别划定了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3个管控级别。红线区对产业布局、城镇建设、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行强制性管控要求;黄线区对产业布局、城市建设、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行限制性要求;绿线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引导开发。
据介绍,为了保证规划科学性,宜昌市环境总规与国家及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及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宜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水利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全面征求了发改、经信、国土、规划、住建、城管、林业、农业等市直部门意见。同时,结合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宜昌市的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河流流域、工业园区分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等受保护地块、环境监测点位分布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水源涵养重要性、水体功能及水质现状、土壤侵蚀敏感性、环境空气空间敏感性等进行了评估。
宜昌市环境总规编制组负责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宜昌市环保局顾问余向勇说:“每项指标的分析都力求精准。以大气环境质量红线的划定为例,红线划定要考虑大气污染源头敏感性、大气污染聚集脆弱性、受体重要性等要素。比如,针对大气污染聚集脆弱性,我们做了大量的运算与实地验证。首先采用模型解析了宜昌市全年三维气象场,对全年及典型月风场、风速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然后按3×3平方千米为单位将宜昌市划分成2362个网格单元,按照月份对各网格的污染扩散情况进行实验分析和统计,逐一识别了各网格单元的污染物聚集脆弱性。对于水环境质量分级管控,我们遵循高功能高标准保护、一般功能一般保护的原则,将全境2.1万平方公里依数字高程划分成近3000个集水区,逐单元研究水质目标、测算水环境容量和承载水平,以水定陆确定环境管控要求。”